更重要的是,昆虫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,富含铁、锌、钙等矿物质,以及维生素B12等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。
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,昆虫是真正的“超级食物”。它们的繁殖速度快,只需消耗极少资源就能产出优质的高蛋白。
最重要的是,在野外,昆虫几乎无处不在。树皮里的甲虫幼虫、落叶下的蚯蚓、花丛中的蜜蜂幼虫等,都是荒野求生者现成的能量来源。
但是,我们必须强调一点,吃昆虫的时候要先拽掉它的头部。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因为昆虫的头部虽小,却藏着两大隐患。
首先是消化系统,昆虫的前肠(包括嗉囊和前胃)是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地方,可能残留着植物纤维、泥土甚至寄生虫。
其次是防御机制,部分昆虫会通过头部的腺体分泌刺激性物质。比如蚂蚁的头部含有蚁酸,直接食用会导致口腔灼伤,而煮沸10分钟就能够中和掉这种酸性物质。
贝爷在处理蝙蝠时就深谙此道,他先用烟熏驱赶洞穴里的蝙蝠群,用树枝网捕捉后,立即摘掉头部和内脏,再用明火彻底烤熟。
他解释说:“蝙蝠的头部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,内脏也可能藏有寄生虫,必须高温杀灭。”
这种处理方式,同样适用于其他节肢动物。去掉头部,就能避免摄入大部分潜在的有害物质。
当然,如果你是一个挑食的人,你最关心的肯定是:哪些昆虫最好吃呢?
最好吃的可能是知了猴,也可能是蜂蛹,但它们都不是轻易能取得的。事实上,最值得吃的是蟋蟀与蚱蜢,因为这两种“草丛里的蛋白质”最容易捕捉的。
它们的后腿发达,用带树叶的枝条拍打草丛就能惊飞,落地后徒手就能抓住。处理时只需捏住后腿根部轻轻一拽,头部连带消化道就会被扯出来,剩下的部分就可以烤着吃了。
此外,甲虫幼虫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在树皮底下、腐烂的树干中,我们都能找到这类“白胖子”。比如棕榈象鼻虫幼虫,富含脂肪和蛋白质。处理时只需去掉头部,剩下的部分可以烤至外皮焦脆。
很多人不知道,白蚁巢也是一个隐藏的营养库。用树枝戳开蚁巢,工蚁就会涌出,收集后放入沸水中煮上大概5分钟,既能杀死寄生虫又能中和蚁酸。
在野外,我们吃昆虫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安全食用原则。比如,我们要学会识别有毒的昆虫种类。颜色鲜艳的昆虫可能含有毒素,我们要尽量选择绿色、棕色等保护色的植食性昆虫。
同时要注意避开腐食性昆虫,比如蟑螂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。
除了像贝爷那样在极端情况下生吃,大多数昆虫需要处理后再食用。烤、炸、煮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此外,我们还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。昆虫蛋白可能引发过敏,首次食用时最好先吃少量观察反应。
我们必须说明,食用昆虫并非现代人的猎奇行为,而是人类最古老的饮食传统之一。古人早就意识到昆虫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,《周礼》中就记载了“蚁子酱”这种宫廷贡品,《本草纲目》更是记录了70余种昆虫的药用价值。
在墨西哥,龙舌兰蚜虫制成的“昆虫鱼子酱”,售价高达每斤100美元,成为高端餐厅的招牌菜。
所以,当你在野外陷入绝境时,不妨学学贝爷的生存哲学:放下心理障碍,把昆虫当作大自然的馈赠。毕竟,在生存面前,能救命的食物,就是最优质的食物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