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碑文来看,其中提到“汉文帝时”和“汉世尝作《木兰辞》”,这就充分说明花木兰出生的年代早,也说明了花木兰是汉文帝时期人。
明朝御史何出光在为完县木兰祠作《木兰辞赛神曲》十二首并序中说:
“汉文帝时,老上寇边,帝亲征,大括民兵,殆可空国。将军以父老,不任授甲,身伪其子以行,转战燕山。完为古曲逆,当为燕山之麓,将军百战收其地,土人庙祀之。今录其‘赛神曲’一首:‘汉家事业拓雄图,勇健矫矫媲丈夫。挥槊当关百战后,堂堂正气至今无。弯弓飞骑黑山头,曲逆曾经百战收。纵使白登围已解,羞将美女觅封侯。’”
由此可见,“赛神曲”中写到“汉家事业拓雄图”和“羞将美女觅封侯”明显提到花木兰代父从军是在汉朝受禄朝廷的事。
还有明朝保定知府石麟,在《重修汉孝烈将军庙》中说:
“汉孝烈将军,唐时追封也。文帝时建首功,载书史,而孝烈颠末,且复见于汉之词、唐之歌、元之记焉。”
这个石麟的话是有根据的,“元之记”即指元碑《汉孝烈将军记》,“唐之歌”是指唐朝诗人韦元甫的《木兰歌》,“汉之词”就是《木兰辞》,它在汉朝以民歌的形式流传于民间。
还有,唐朝诗人韦元甫写的《木兰歌》,诗中说:
驰马赴军幕,慷慨携千将。朝屯雪山下,暮宿青海旁。夜袭燕支氐,更携于阗羌。
诗中所说的“燕支”,即“燕支山”,在匈奴境内,印证了木兰从军的背景是汉朝和匈奴的战争。
另外,从汉朝《文献通考》中的初兵制来看,也与花木兰替父从军相吻合。
据《文献通考·卷一百五十·兵考二》中记载:
“汉调兵之制,民年二十三为正,一岁为卫士,二岁为材官骑士,习射御、骑驰、战陈。年六十五衰老,乃得免为庶民,就田里。汉民凡在官三十二年,自二十三以上为正卒。每岁当给郡县一月之役。其不役者,为钱二千入于官,以雇庸者。”
由此可见,当时花木兰的父亲虽然年迈,但未超过六十五岁,所以不能免征。这也是木兰替父从军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那么,可以做这样一个结论,花木兰作为汉文帝时期的人,她的事迹影响很广,历为传扬,南北朝时经加工后就有《木兰辞》。也就是说,花木兰这个人真实存在,最早出现在汉朝,再到南北朝传唱,再到唐宋元明清完成,逐渐形成我们现在看到花木兰的艺术形象。
综上所述,花木兰是汉朝人的可能性很大,有理有据。而说她是南北朝时期的人,没有太多史料佐证,难以信服,很多人受《木兰辞》和影视剧的影响,误以为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,实际很不严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